目的地
区文明办、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
(资料图)
《沸腾的生活·百姓故事汇》
聚焦虹口百业百态
邀你围观虹口人的日常
了解他们“沸腾的生活”
今天,我们为你讲述
卖了30多年“四大金刚”的
阿文老板的故事
▲“阿文”许俊文(右)
青年男子比着大拇指,露齿而笑——这是“阿文夜市豆浆油条”的标志性Logo。商标上的许俊文三十多岁,而现今依旧忙碌在店里的他已经近五十了,笑起来时眼角有了明显的皱纹。1990年,当许俊文被打工潮“冲”向上海,与亲戚一起当面点学徒时,他怎么也不会想到,自己会在大上海站稳脚跟,有一番事业与和睦的家庭。“走到这一天,还是因为‘坚持’吧。”他将自己的经历浓缩成这两个字。
明星到访,小店成“初代网红”
许俊文出身于农民家庭,老家在安徽合肥。1990年,15岁的许俊文初中毕业,和亲戚来到上海学习面点。几年后,出师的他在临平路天宝路附近摆起了马路早餐摊,售卖“四大金刚”——大饼、油条、豆浆、粢饭。“那时候没有钱,对居住条件没要求,房租便宜就行,于是就住到了天宝路棚户区那块,摆摊也摆在附近。”阿文认识了同样来自安徽的女友、后来的妻子,两人每天不到四点就做开店准备,十多年一如既往。
到了上海举办世博会的那年,游客数量众多,生意很好,开摊时间一再往前挪,“从清晨开,慢慢推到半夜里。”阿文“打游击”似的早餐摊也移到了霍山路,租了一家店面的铺位,成了早餐铺。
2011年,一次偶然的机遇,成了阿文口中“人生的转折点”。
一个凌晨,一位知名艺人在朋友的带领下光顾了小店,并在微博上分享了物美价廉有特色的觅食经历,“第二天晚上,早餐铺就‘火’了,排队的人从马路的这头排到那头。”
他说,在明星到访之前,早餐铺的生意只能说是“好”,而在那之后,可以称为“火爆”了,无数年轻人慕名而来,只为品尝一口豆浆油条的温暖。“火了以后,好多媒体来采访我,电视台还邀请我去录节目。”被邀约的阿文却发愁穿什么衣服,长久以来的忙碌和节俭让他对生活品质毫不在意。为了录节目时显得体面一点,他特意买了一件品牌服饰,“你看,这件衣服上的‘大公鸡’,是牌子的吧。”
▲许俊文(左)参与电视节目录制
明星效应和媒体宣传让阿文豆浆油条的名气越传越大,甚至有人专门花一百多块打车来吃。营业时间也越延越长,最终成了24小时经营模式,阿文的家人亲戚都来了店里帮忙。生意最好的时候,他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。
守住这家店
阿文说,小店爆火那年,自己曾有“远大的理想”,想把店做大,为避免同行模仿,专门请人设计了Logo,还听取顾客的建议,做过微博、朋友圈打卡可享受折扣的营销活动。最多的时候,他开了三家店,另外两家分别在浦东和黄浦,后来因为店面拆迁等原因,如今只剩下老店。
▲生意最好的时候,店门口围满了冲着豆浆油条而来的顾客
从夜宵场景切入,坚持现做现卖,阿文在传统早餐领域打响了品牌,又根据食客需求,不断增加品类。目前,阿文的店还供应面条、馄饨、水饺,以及盖浇饭等餐品。近几年入驻外卖平台后,线上订单数量节节攀升,如今一个月的外卖单量过万,高峰时几乎每隔几分钟就有外卖小哥进出门店。
▲午市外卖订单摆满了桌子
阿文觉得,既然选择了这份事业,就要把它做好。他并不把自己当成老板,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休息,每天依旧有十几个小时待在店里,处理线上订单,在收银台帮忙。“我现在的理想就是把这家店一直做下去,让它蒸蒸日上。”
开店这些年,让阿文印象深刻的客人有很多。以前在霍山路小学读书的孩子,如今已长大成家,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吃豆浆油条,这让阿文感受到自己所创造的价值。
付出与收获
三十多年的辛苦坚持给许俊文带去了他所满意的回报。在店铺附近,他和妻子买房定居,一双儿女也都有稳定的事业——儿子在南京上班,偶尔会来店里帮忙;女儿去年从英国留学归来,有一份满意的工作。
“这三十多年,辛苦是辛苦的,但我觉得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。”在许俊文的心里,虹口是他的福地,在这里,他改变了人生,为自己和家庭创造了价值。在北外滩开店的三十多年,他目睹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从刚来虹口时租住的虹镇老街,到如今的瑞虹新城,从提篮桥到北外滩,行走其间,许俊文经常会感慨变化之大,“这30多年的虹口经历,让我舍不得离开。我想,以后退休、养老,我还是会待在虹口。”
记者:葛敏敏
图片:葛敏敏、受访者
编辑:葛敏敏
关键词:
攻略
装备
商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