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的地
(资料图)
北京老年人期盼的养老服务什么样?最近,一份覆盖12.5万名老年人的调查报告给出了答案,“普惠”成为其中的关键词。
具体来看,这份报告反映出一个明显的供需矛盾——一方面,基于“原居安老”的文化习惯,近9成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,照护服务成为刚需;另一方面,市场化照护服务项目费用远远超过老年人的心理价位。比如,近8成老年人可接受的每月护理费在2000元以内,但就市场价来说,该额度只能满足陪同就医、助浴等不定期单次上门服务。
照理说,有需求就应有市场。但照护服务之所以遭遇“需求旺盛,供给不足”的尴尬,一大症结在于老年群体较低的消费意愿。毋庸讳言,我们处在一个未富先老的社会中,多数老年人的经济保障水平本身不高。尤其“40后”“50后”都是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的,勤俭节约是刻入基因的习惯,精打细算了一辈子,让其在晚年突然颠覆不大现实。报告还显示,仅两成子女会给予老年人补贴,大多数子女对于花钱购买专业服务的消费习惯还未形成。也就是说,从老人到子女都秉持着能省则省的原则,相关市场服务自然难以充分发育。
诚如学者所言,居家养老不意味着只依靠家庭,当个体老化变为群体老化,养老问题就成为社会问题。面对上述矛盾,既然无形之手难以充分调节,那么有形之手就要充分介入。由政府部门牵头,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是民之所盼,也是务实选择。这些年,从打造社区食堂、启用养老餐集配中心,到试点社区养老服务管家队伍,北京一直在积极探索。着眼于现实所需,尝试的领域不妨再多些、推广的力度不妨再大些。在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进程中,既要想方设法压降成本,比如盘活一些社区闲置空间,多时段经营提高空间利用率等等,最大限度体现普惠性公益性,也要实事求是,着眼可持续发展,培育起老年人及其子女付费购买服务的意识,让好事能办好、办长远。
今天的北京已处于中度老龄化阶段,预计在2035年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。当前占据主体的初老群体,大部分还有自理能力,也能够照料他人,当他们逐渐步入高龄,才是压力逐渐显现的时候。这意味着,我们必须抓住有限的窗口期,加速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,探索出相对完善的居家养老模式。
政府部门托好底,发展好助餐、助浴、助洁等普惠型服务,将此外的部分交给市场,加大监管力度。相信一整套错落丰富的服务体系,定能满足更多个性化需求,支撑起更多人的夕阳红。
关键词:
攻略
装备
商城